联文网 范文大全 我的道德观范文(集锦)

我的道德观范文(集锦)

我的道德观范文(集锦)

我的道德观篇1

一、中外企业文化道德观的发展与实践

企业文化的建立和发展要有健康的道德观作为支撑,企业文化在为企业牟利做出自己应有贡献的。同时也要规范企业的发展,道德对于人性的规范必然要求我们自觉地以一定的道德规范来制约人性中惟利是图的天性。古今中外,成功的企业和商人无不追求至上的道德观,并各自形成了一套经典的理论以致上升为一个民族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修身,即做人之道。认为无论做什么事情,经商也好、做官也好、务农也好,一定先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在做人与追求利益方面强调“见利思义”、“先义后利”,认为“放于利行,多怨”,“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山西商人自明以后不断走向辉煌的重要一点就是坚守道德底线,强调经营作风,十分珍惜诚信:认为诚信不欺是经商长久取胜的基本因素。他们认为经商虽以营利为目的,但凡事又以道德信义为标准,经商活动属于“陶朱事业”,须以“管鲍之风”为榜样。对待顾客、商家,无论大小,都以诚相待。销售商品,绝不缺斤短两,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如发现货质低劣,宁肯赔钱,也绝不抛售。他们深知,只有讲信用,重承诺,不欺不诈,人们才乐与他们交易。商业盈利靠商品的质量和服务态度来取得,永保信誉,才能成功。一旦信誉丧失,商业必然招致失败。“晋商文化是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以道德信义为标准进行商贸活动的经营理念也是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经营理念的信条”。

20世纪中期西方爆出形形的企业丑闻,如华尔街非法股票交易盛行,一些大企业、大财团纷纷卷入非法政治捐款、向政府官员行贿等,这迫使有责任的正直学者们思考一些重大的经济伦理问题:如,经济活动的道德内涵、经济立法的道德基础、企业的社会责任与道德地位、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伦理辨析、利润最大化原则的合理性及其限度、价值理念和道德风气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使经济与道德无关论、经济活动“丛林法则”论、法律和市场万能论以及企业只对其所有者和投资者负责而不是对其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这些在西方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观念受到巨大挑战,经济学研究也由此走出了保持价值中立的误区。至上的道德观准则在企业文化的建构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到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经济伦理学逐步发展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而大多数西方企业也迈入企业文化道德构建的正轨。

二、企业文化道德观建设的原则与基本内容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现代企业文化道德观建设始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成为我国每一个企业建立企业文化时要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继承现代企业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现代管理和企业文化的优秀成果,制度创新与观念更新相结合,以爱国奉献为追求,以促进发展为宗旨,以诚信经营为基石,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以学习创新为动力,努力建设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丰富管理内涵和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2.建设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准绳的企业文化道德观。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良好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应该成为我国现代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道德准绳和企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彰显光荣、培养知耻才能构建企业文化的道德基础。“八荣八耻”既高尚又朴素,既丰富又简约的概括表述,为我们深入地解读、准确地构建我国现代企业文化的道德基准,提供了明白无误的标准。

3.培育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应作为企业文化道德观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不能以社会环境以及顾客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自身的最大利益的膨胀,尤其是在面对国家、民族、大众殷切盼望企业承担责任时候的大义面前,企业文化中至上的道德观就应该凸显出来――舍小利而取大义,舍小体而顾大局。无数事实证明,只有与社会做到和谐统一、取舍得当的企业才能获得长足进展。在这次四川汶川遭受巨大地震自然灾害的时刻,大多数国内企业及在华外企都表现出了令人肃然起敬的社会责任感。成都的诸多大中型超市在商品紧缺的关键时刻,无论进货多么困难,坚决做到商品不涨价,同时,只要听说灾区需要某种商品,就立即组织货源不计成本送往灾区。这一做法对整个市场的物价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形中也起到了稳定成都民心和社会大局的作用。各企业近百亿元人民币的款物捐献,对灾区人民的安置、灾区的重建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企业文化的道德观建设必须以社会责任为己任。同时不仅做到自己要尽到社会责任,而且还要担负起维护社会秩序,改造社会环境的重任,引领社会践行至高无上的道德。宁波雅戈尔集团的“装点人生,服务社会”,大连燃料总公司的“燃烧自己,温暖他人”的企业理念就很好地体现了以社会责任为己任的道德观。

4.企业文化道德观要加强以主人翁和团结精神为核心的人本精神建设。主人翁意识体现了员工对待企业的态度,主人翁精神也是企业兴旺发达和长盛不衰的动力和源泉。但是,主人翁精神不是靠喊出来的,而是值得信赖和依托的企业才能使员工产生这种精神,这种精神才能发挥作用产生力量。员工在对企业负责任的同时,企业也要对员工负责人。因此,企业文化道德观的主人翁精神建设是双方面的,对企业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具体来说,其一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中把职工真正当主人,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其二要求企业不断改善职工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创造宽松、和谐和公平竞争的工作环境;其三要求重视人才的开发、培养和使用,使职工人尽其才、全面发展。这些方面,从本质上看,就是对职工施以道德关怀,并通过道德关怀,焕发出职工的道德责任感,树立职工的主人翁人格,从而有效开发职工的潜能和创造力。团结精神也是企业文化道德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知识经济时代,从事知识经济的高智力人才一般来说有较强的个性和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念,而“团结”的价值观能有效地将各种不同个性的人才凝聚起来,形成大的整体力量,这对于维系企业在社会转型中的稳定,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内部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企业的诚信精神是企业文化道德观的核心内容。企业的诚信精神是企业价值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诚信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准则,并从古至今地贯穿到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文化中去。北京同仁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杭州胡庆余堂的“戒欺”,交通银行的“交流融通、诚信永恒”等企业精神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道德观,都把“诚信”作为立业之本。“诚信”在企业文化道德观建设上如何去体现,笔者认为:一是要恪守信誉。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要认真履行合同,奉行“信誉高于一切”的道德准则。企业信誉是企业道德水平的直接反映,是企业生产的商品和所提供的服务在社会上的形象和声誉,是企业品牌的关键和基础。二是要诚实经营。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要以诚实为原则,反对欺诈,严禁生产假冒伪劣商品,不得欺骗消费者,更不能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三是要顾客至上。顾客是企业产品所面对的终端,是企业生存的根本,“顾客是上帝”说出了顾客对于企业的价值。企业的所思所为一定要“为了一切顾客,为了顾客的一切”。

现代企业文化是处理企业内外各种关系的原则、方式、方法的经常化、持久化、稳定化、制度化的体现。它的建立和完善既要有经济上、技术上的根据,又要有道德、社会文化上的根据。现代企业文化必须在经济上是有效率的,在技术上是科学的,在社会文化上是文明进步的,在道德上是公正合理的。因此企业道德建设是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文化所不可缺少的基础建设,企业道德中的根本原则应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理论基础中的重要构件。可以这样说,经济道德、企业道德将具有日益显著的地位、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这是当代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一种明显的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企业只有坚持企业文化道德观建设的原则和内容,才能很好地建设企业文化,才有可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长盛不衰。

我的道德观篇2

关键词荣辱观 传统道德观 继承 发展

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在新时期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建立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时代,纠正和明确人们的价值取向从而向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这是对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而我国的传统道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社会中,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传统道德观具有丰富的内容,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我国传统道德观的继承和发展。

1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内涵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化,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尤其是人们的价值取向随着社会利益的趋势也在动摇。人类的进步是靠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尤其是能够在结合传统的道德观念基础上丰富了此内容,从而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和夙愿。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人生价值追求,从而能够在符合社会潮流的基础上概括了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而当今社会倡导“四个自信”,而文化自信就是需要在传统的道德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这就对于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的道德基本规范,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人民生活中遇到的道德缺失和道德失范问题,运用基本的道德观念对于指导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一定的道德约束,在市场上出现的扰乱社会秩序的问题,通过引领社会思想的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念,能够稳定社会的秩序,从而把握好社会发展的主流意识,从而树立美好的社会形象,建立美丽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道德规范的经济,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需要人们建立,从而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完善的价值取向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理念,而倡导的“八荣八耻”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特点和社会主义的特征相结合。这种价值理念的形成对于人们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创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以继承和发展。

2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传统道德观的联系

2.1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坚持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继承和坚持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坚持以德立人的基本信念,道德修养在人民的身边时刻提醒着人们,“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无论社会如何变化和发展,都坚持优良的民族传统。而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坚持了中华民族“知耻尚荣”的文化传统。“荣”与“耻”都是相互联系的。在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长河中,知廉耻才能够使得人们尊重和珍惜所得的荣誉。几千年形成的优秀民族传统,在历史的社会实践中践行着。在中华民族传统中,“仁、义、礼、智、信”是中华的民族美德。而在当今社会,要求人们在生活、工作或者学习中相互帮助和相互关心,从而才能够创建和谐的社会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2.2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视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目标,历代中国的领导人都重视在革命和建设的道德作用。尤其是这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坚持的。中国人民拥有自己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祖国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尤其是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时代特点下,“八荣八耻”的基本内容正是结合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全面总结和继承了我们党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理念。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和精神动力,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更是对西方国家价值观念的继承和批判,这样才能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结合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提出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

2.3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和继承了西方的优秀文明成果

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仁爱、诚信等观念是人们普遍坚持的道德价值,但是随着多种思潮的兴起和启蒙思想家的推动,科学、民主和人权等是人们追求的价值理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恿巳死辔拿鞯慕步。而中国共产党在批判西方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西方的优良传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结合了西方的文化成果从而充实和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精神,这也是人类优秀思想的集成。

3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传统道德观的发展

第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并结合时代的特点而形成的人类文明成果,从而明确性较强。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是在新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边个中,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使得中国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基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理念都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坚持,才能够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从而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这种道德观念能够在多种意识形态下保持其基本的理念,从而明确了社会主义道德的规范,对于人们自觉遵守行为规范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时代性。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历史的潮流中提出的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产生的,一定的道德规范都要符合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进步。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发展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并以此丰富了传统道德观,明确了社会主义法治的精神,尤其是在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与时俱进的基本精神。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尤其是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行为,对于人们社会生活和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社会主义荣辱观总结和完善了我国传统的道德观,在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总结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并分析了在当今社会中面临的重要困难和基本任务。因此,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此基础上把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和原则相互结合,从而更高程度上把握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涵实质,并以此得到完善和发展。这对于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以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基础上构建了和谐的基本理念,这从另一方面调节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明确的行为规范,从而使得人们能够以此为准则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充分体现了时代性,这对于道德风尚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

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现实意义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养成、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构建积极向上的国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s辱观的基本内容以及所包含的道德意识,对于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形成社会主义公民以及加强个人的文化修养具有积极的意义。我国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而广大人民群众在历史的长河中,需要开拓进取的基本精神和精神世界,这就需要运用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观念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理念来促进民族的凝聚力的增强,从而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风气。而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需要全社会大力弘扬,才能够共同进步。树立社会主义荣誉观最根本的是坚持以人为本,在善恶和是非面前,能够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这对于一个民族的进步和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社会的和谐程度取决于一个民族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规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5结语

我的道德观篇3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对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期望和要求,《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医学教育,德育为先”。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必然要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医疗人才后备军――医学生。因此,如何提高医学生的“德”,即职业道德,必然成为医学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医学生职业道德自我培养的必要性

医学生是保障我国未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身心健康的重要后备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然要求医疗行业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不仅需要技术高超的“医者”,更需要医德高尚的“医家”。要实现这一目标,医学教育必须做到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步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医学教学理念更加国际化、教学设备更加现代化、教学手段更加科学化,医学职业技能培养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医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技能水平基本能够满足临床工作和医学发展的需要。

同时,高等医学院校承担着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职能,发挥着主体作用,在推动医学生职业道德水平提高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医学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在教育内容单一、深度不够;重规范、轻情感,重传授、轻引导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医务工作者的道德滑坡,如当前社会医务工作者“见死不救”、“收受红包”、“过度医疗”等现象屡有报道,不但有损“白衣天使”的形象,更影响到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究其原因,医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道德教育缺失是很重要的原因。要缓解和消除医务工作者道德滑坡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必然要加强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医德的培养既需要伦理规范和法律规定的外在他律规制, 更需要医者主体进行内在的自律养成。与其在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如投入力量提高医务工作者的前身――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自我培养的能力。

他律规范最终还是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医学生具备了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净化的能力,必能在毕业后保持在校习得的职业道德水平,进而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再辅以一定的继续教育和监管,事半而功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医学生职业道德自我培养的必然选择

(一)医学生职业道德自我培养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倡导,三个层面紧密联系、相互支持,三个倡导既是要求,又是目标,全面、系统的阐明了中华民族应该追求和遵循的核心价值理论和行为准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医疗行业上的要求和体现应然成为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包涵了行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要求,这些准则理所当然成为医学生追求的道德要求。当前我国医疗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条目较多、不成体系,如传统医学所要求的“医乃仁术”、“大医精诚”、“悬壶济世”,现代医学所要求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救死扶伤”、“人道主义”等,但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医疗行业的具体体现。《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2012)对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明确要求,“尊重患者,关爱生命”与“平等”、“友善”的要求是一致的,“优质服务,医患和谐”、“廉洁自律,恪守医德”与“和谐、公正、法制”的要求是一致的;“遵纪守法,依法执业”、“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与“敬业”、“诚信”的要求是一致的。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马克思主义道德中国化的发展成果,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正确的选择,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统领了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全部内容和要求,必然成为医学生职业道德自我培养的理论依据。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医学生职业道德自我培养提供了现实土壤

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广到全社会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势必深入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掀起热潮,必将成为中华民族的必然选择,成为我国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进而深刻影响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这股热潮为医学生培养职业道德提供了现实土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必能紧随时展的脉搏,紧跟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步伐,使当代医学生明确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的要求,保持职业道德发展的先进性和自觉性,找到实现个人价值的奋斗目标和实现途径。

医学生在职业道德的培养过程中,应当自觉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实践医学生职业道德,在实践医学生职业道德的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医学生职业道德融为一体、相互促进。

医学生依据当前医疗体制的变革、医学教育的需要、医学发展的需要,将职业道德的培养置于国家昌盛、社会发展的大前提下,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牢固树立医学生职业道德观念,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

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提高职业道德的“知”、“情”、“意”、“行”能力

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自我培养的能力,应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专业知识教育基础上,加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下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的自我培养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切合行业的职业要求。

“医德教育过程是从多种途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和接受了,必定会对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进而将职业道德内化为个人的内心情感,进一步增强抵御不良风气和外界诱惑的意志,将医学生职业道德要求固化为个人行为。

(一)加强舆论宣传,提高医德认知水平

“知然后行”。在校内通过橱窗、板报、条幅、标语等形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出现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并通过校园广播、名师宣讲、文化活动、榜样宣传等,营造学习、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再通过校园网、学生论坛、微博微信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体宣传方式,占领舆论宣传阵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部方面,做到全覆盖。

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环境下,作为优秀青年的医学生必能更快接受,进而提高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认知能力。

(二)加深认同,内化形成医德情感

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必须在认同和内化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通过入学教育、思想政治课教育、理论讲座等形式,帮助医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以及对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演讲比赛、辩论赛、征文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加深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和要求,内化成为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情感,内化成为对病人的情感。

(三)实践锻炼,增强个人医德意志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医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人民的期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个人意志品质;特别要注重把握医学生实习这一关键时期,通过优秀临床医学生示范引领以及实习生教育,培养人文精神,让医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目前医疗机构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增强个人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意志,提高医学生培养职业道德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四)自我培养,固化医德行为

我的道德观篇4

(延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摘要:旁观者现象本质上是旁观者这个群体的“不作为”、放弃承担相应道德责任的现象,给高校德育带来众多的负面影响。高校德育应该通过加强确立育人为本的高校德育理念,健全高校德育工作的领导体制,构建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内容体系,高校德育方法的改变以及提高高校德育队伍的能力与素质来抵御旁观者现象的冲击。

关键词 :旁观者现象;高校德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229-02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性就是在于他对善恶和是非合乎争议以及其他类观念的辨认”。人类之所以能从动物进化为人,主要在于道德的形成。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对人们的道德观念、标准及行为取向造成极大的冲击,呈现出多元的态势。近几年来我们常常能听到关于道德冷漠的事情,最让我们震惊的是如“小悦悦”事件那些见死不救、见事就躲的悲剧现象。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2岁女童王悦(乳名“小悦悦”)在阴雨天黑夜独自跑出家门百米外后,先后被两辆汽车撞伤倒地,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离世。18名路人的旁观让旁观者现象成为社会深思的问题。在“小悦悦”事件中,这18名路人就是旁观者。“小悦悦”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不在于这18名路人缺乏道德观念或意识,主要原因在于失去了感受道德的勇气和能力。2014年5月28日,山东招远一麦当劳餐厅,6名全能神教徒向一位就餐的女子宣传全能神,并向该女子索要电话号码,在遭到拒绝后,将这名无辜女性殴打致死。案发时正是就餐高峰期,除了几名就餐者报了警和经理上前阻止外,绝大多数人都沦为了旁观者。

在特定的环境或场合,当有人面临困难或危险时,围观者没有积极行动,而是观望或者漠视需要帮助者的困境,旁观者现象由此产生。旁观者的“不作为”不仅是推卸社会责任的行为,更会对社会形成不良风气。而代表中国未来的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直接决定了中国的未来,高校的道德教育由此显得尤为重要。

一、旁观者现象

“小悦悦”案件及“招远”案是两起典型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旁观者冷漠现象。相似的案件,不论是文明的大都市,还是民风淳朴的乡村,几乎每天都在不断发生。在这些案件中,临时集中起来的一大群人就是旁观者。令我们唏嘘的是,现在的旁观者群体已经形形色色,没有所谓的职业或者身份的差别了。这股旁观者之风,似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种消极的现象,将对人们的道德信仰造成严重损害,也会严重地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山东招远案发生之后,崔永元的微博写道:“今晚真的睡不着了,因为我看了视频看到了凶手看到了围观者听到了女人的惨叫。如果我在场我会冲上去吗?大概不会,因为谁也不相信一生里会遇到这样的场面。我们不冲上去,我们还能给自己找足够的理由,这就是我们吧?我们是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变成了这副德行?今晚,是中国人集体的耻辱。”的确,如果招远案我们在场,我们会冲上去么?也许我们会找各种理由,各种不让我们自己冲上去的理由,各种理性的思考,最终我们不会冲上去。也许太多的时候,旁观者现象的产生的部分原因在于我们坚持将理性应用在了错误的场合。

从旁观者这个群体上来说,是由无数个体临时组成的一个“道德冷漠”的群体,因此从具体来讲,旁观者现象本质上是旁观者这个群体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出现问题,也就是这个群体的成员在道德认识上出现偏差,在道德选择上选择了不符合道德标准的抉择,在道德行为上选择了“不作为”的未承担相应道德责任的行为。

二、旁观者现象对高校德育的新挑战

“旁观者”现象实质上是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上的隔膜和孤独化,并且由此导致社会主体之间的道德行为方式上的陌生、冷漠。如果仅从现象来看,“旁观者”现象中的主体旁观者的旁观行为似乎是选择了道德中立,但是从社会伦理来说,所谓的道德中立实质上是对所处的社会和他人的排斥和冷漠,同时也是对自身的道德人格的抛弃与逃避,是对自身的人格的否定。这种所谓的道德中立会对高校的校园文化以及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产生极大的冲击,甚至会扭曲大学生的价值观,对高校的道德教育造成严峻的挑战。

首先,旁观者现象会导致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的丧失。责任是社会中道德价值的本源,也是社会主体的道德人格的基础。在当代社会道德责任俨然成为争相躲避的对象,“小悦悦”事件中18名路人的旁观让一个还没有体会社会冷暖的孩子离去,全部放弃了道德责任,这对社会的道德能量产生极大的冲击。对高校而言,社会上的违背道德的事件会对高校的大学生造成迷茫与困惑。许多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因此而更倾向于选择放弃。

其次,旁观者现象会导致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冷漠。道德情感是我们作为社会人的一种能力,一方面是作为道德主体的我们对善的发现和赞叹,另一方面是我们对恶的反应和指责。而我们道德情感的冷漠是对善的行为的躲避以及对恶的行为的倾向,面对道德责任,选择了冷漠与旁观。旁观者现象对高校的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像“彭宇案”这种影响较大的“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事件对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产生的冲击足以对抗十几年的道德教育。旁观者现象使得许多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冷漠与消极。

再次,旁观者现象导致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自律的弱化。作为道德主体的大学生会利用道德自律进行自我约束,从而使得自己的行为不会脱离社会本身的道德要求。而社会上的旁观者由于道德自律的弱化以及对道德责任的放弃,使得对高校大学生的道德自律产生极大的影响。许多大学生习惯了身边的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不抵制甚至随波逐流,面对社会上许多人的旁观行为,许多大学生非但没有进行谴责,反而认为这是正确的行为,这显然是道德自律的弱化。

三、推动高校德育转型以应对旁观者现象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当代高校的大学生,正处在我国社会的转型期,当前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总体是好的,高校道德教育的效果总体也可以,但是面对旁观者现象等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事件的冲击,高校的道德教育遭到严峻挑战。当前高校德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德育理念滞后、内容脱离实际、教育方法呆板、德育队伍的整体素质比较低下等。面对旁观者现象的冲击,高校要主动进行德育转型。

第一,确立育人为本的高校德育理念。高校德育工作目标在于帮助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归根结底,高校德育主要是育人,所以高校的一切德育工作的最终归宿应是培育有德的学生。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是对高校德育的重视。育人为本的理念,不仅是强调高校学生德育的重要性,更是要求高校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对高校教师,不仅要提升自身道德素质,起到道德标杆的作用,还要在学科教学中将道德教育与学科学习相结合,将育人为本的高校德育理念贯彻始终。

第二,健全高校德育工作的领导体制。要保证高校德育能顺利转型,就需要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的领导体制,唯有制度和体制,才能保证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连续性。首先,对于高校而言,党委要起到领导核心作用,对高校德育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学校各个部门要相互合作,明确责任,切实推动高校德育工作高效进行。其次,高校党组织以及团组织要把高校德育的相关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要完善高校德育工作的运行机制以及相关的保障机制。最后是明确责任,高校的各个部门要明确分工,明确责任,共同推进高校道德教育的转型。

第三,构建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内容体系。当前高校德育的主要途径是“两课”教育,然而“两课”教育的重点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严重脱离实际,同时过于强调政治,道德内容严重短缺。高校的德育内容应该贴近实际生活,贴近现实生活,从细节抓起。高校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平等互助的人格教育。旁观者现象的产生归根结底还是主体的人格出现问题,在陌生的社会,陌生的人,不同的利益,我们只有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团结互助的道德教育才能抵御旁观者现象的冲击,因此对高校学生的相关的人格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第四,高校德育方法的改变。高校的德育方法是高校在德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及方式。德育方法直接决定着德育的实效性,因此德育方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高校的德育方法还是主要以单向灌输为主,同时过于依赖课堂的理论知识,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因此高校在德育过程中首先要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转变,传统的单向灌输法表现出明显的单一性以及滞后性,而双向交流中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可以相互交流、探讨,在互动的过程中共同进步,教育效果有明显的提升。另外高校的德育方法可以采用实践的方法,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第五,提高高校德育队伍的能力与素质。高校德育工作的成果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高校德育队伍,这支队伍的自身素质以及传授能力对高校德育产生直接影响。首先要提高“两课”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以及教育者本身的素质。当前“两课”内容显得无趣与枯燥,这就对“两课”教师提出能力的要求,因此专业的教学能力是教育者必须提升的能力,否则德育课就起不到德育的效果。其次是要建设一支专业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是高校德育的核心力量,是高校学生最依赖的抑制队伍。当前高校辅导员这支队伍在数量上和本身素质水平上都急需要提升,在数量上辅导员数量严重不足,同时高校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对大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提高高校辅导员的数量和质量,以此来抵御旁观者现象对高校德育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贾学雁.旁观者现象的道德思考[J].期刊文摘,2010(1).

〔2〕胡斌.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1).

〔3〕关欣.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能其解决对策[J].沙州职业工学院学报,2007(12).

〔4〕吴灿新.思想道德教育效果偏低探源[J].思想政治教育,2008(11).

〔5〕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