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文网 范文大全 大学生恋爱心理论文范文

大学生恋爱心理论文范文

大学生恋爱心理论文范文

大学生恋爱心理论文篇1

关键词: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恋爱幸福感

一、引言

作为校园生活的一大主题,大学生谈恋爱已经逐渐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可,人们对待大学生恋爱所产生的问题也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以往关于恋爱心理的研究往往都集中于恋爱价值观、恋爱动机、恋爱道德、恋爱行为等方面,关于大学生恋爱幸福感的研究并不多见,最新的资料是漳州师范大学张瑞的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的编制以及团体干预研究一文中,自己编制了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并检验了其信效度。因此,本研究的第一个目的,就是验证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的信效度。同时,我们对对大学生恋爱幸福感的相关人口学、个人恋爱经历和社会学等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大学生恋爱幸福感可能存在差异的影响因素。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近年来有关幸福感的研究越来越多,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群体幸福感的研究必然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一个领域。有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无显著差异,都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某几个因子显著相关。[1]可见由于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幸福感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幸福感的影响会不会体现在恋爱中,表现出与恋爱幸福感的高度相关呢?本研究的第二个目的,便是从恋爱的体验和感受出发,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恋爱幸福感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在郑州大学内方便取样,选取了大一至大五的恋爱中的本科生共280名,最后得到有效数据的大学生257名,其中男生108名,女生149名。

2.材料

(1)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gmaminnenavbardndosnauppforstran,EMBU)

采用Perris等编制的EMBU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国内学者根据中国的语言习惯做了修订,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EM BU包括6个父亲因素和5个母亲因素,分别为父因子1:父亲情感温暖、理解;2:父亲惩罚、严厉;3:父亲过分干涉;4:父亲偏爱被试;5:父亲拒绝、否认;6:父亲过度保护。母因子1:母亲情感温暖、理解;2:母亲过分干涉、保护;3:母亲拒绝、否认;4:母亲惩罚、严厉;5:母亲偏爱被试。[3]

(2)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

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包括6个维度,分别为性格匹配度、恋人交流方式、共同兴趣爱好、相互扶持度、性态度和相互信任感,共计23个题目。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可以作为调查、研究大学生恋爱幸福感的工具。[4]

(3)其他因素

此外还收集了性别(男-女)、年级人口学变量(大一到大五),恋爱时长(1年以内、1-2年、2-3年、3年以上),家庭来源(城镇-农村)、是否独生、父母受教育程度(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以及父母是否离异等可能会存在恋爱幸福感差异的因素。

三、结果统计

1.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的信效度

用spss18.0对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的分半信度进行统计,得到分半信度是0.871,p=0.000。结构效度的检验结果显示,6个分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262-0.643之间,且均显著。表明本量表具有很好的信效度。

2.大学生恋爱幸福感的人口学差异

对男女大学生恋爱幸福感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男女大学生除了在性态度上(t=3.05)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M男=14.90,M女=13.91)。其他维度上的差异均不显著。

对年级在恋爱幸福感各个维度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恋人交流方式(F=2.93)和相互扶持度(F=3.89)两个方面年级差异显著。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在交流方式上,二年级的大学生恋人在交流方式上的得分(M2=16.83)显著高于三年级(M3=15.82)和四年级(M4=15.61)。在相互扶持度上,四年级(M4=16.32)显著低于其他年级(M1=17.69,M2=17.67,M3=17.25 M5=18.88),三年级(M3=17.25)显著低于五年级(M5=18.88)。

对大学生恋爱幸福感在恋爱时间上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恋爱时间在恋人交流方式(F=4.89)和性态度(F=2.70)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在恋人交流方式上,恋爱1年(M=15.78)的大学生显著低于恋爱2年(M=16.89)、3年(M=16.91)、3年以上(M=16.76)的大学生。在性态度上,恋爱1年(M=13.91)的大学生显著低于恋爱3年(M=15.19)的大学生。

对不同家庭来源的大学生恋爱幸福感进行各个维度上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农村和城市大学生在性格匹配度(M农=19.17,M城=20.00)和相互信任感(M农=12.04,M城=12.66)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性格匹配度(M独=20.12,M非独=19.30)和相互信任感(M独=12.75,M非独=12.15)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大学生恋爱幸福感各个维度在父母受教育程度上都没有显著的差异。

在相互扶持度上,父母离异的大学生子女在恋爱中得到的分数更低(M离=16.74,M未离=17.48),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

3.大学生恋爱幸福感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

表1 母亲教养方式5个因子及父亲教养方式6个因子与恋爱幸福感的相关系数

从表中可知,大学生恋爱幸福感与母亲拒绝、否认和母亲惩罚、严厉,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拒绝、否认四个因子存在显著的相关,其中除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外,与另外三个因子均为显著负相关。

四、结论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结论一:新编的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直接拿来使用;

结论二: 收集的性别、年级人口学变量,恋爱时长,家庭来源、是否独生、父母受教育程度以及是否离异等因素,除父母受教育程度外,大学生恋爱幸福感的不同维度在其他因素上都存在显著差异;

结论三:大学生恋爱幸福感与母亲拒绝、否认和母亲惩罚、严厉,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拒绝、否认四个因子存在显著的相关,说明恋爱幸福感与父母的负性影响的关系更密切。

五、讨论

1.验证了新编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的信效度,可以为后来的研究者使用该问卷提供依据;

2.提供了可能对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造成影响的几方面的因素,这对家长改善家庭教养方式和大学生提高恋爱幸福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3.本研究的不足是由于时间限制,搜集资料的被试数量偏少,可能不足以说明问题,笔者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会继续完善。

参考文献

[1]胡洁,姬天舒,冯风莲.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01).

[2]岳冬梅.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07增刊).

[3]张志涛,王敬群,刘芬.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领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健庚心理学杂志,2012(07).

[4]张瑞.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的编制以及团体干预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2.

作者简介:商玲玲(1990-),女,河北邯郸人,郑州大学教育系基础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心理研究。

大学生恋爱心理论文篇2

关键词 大一新生 内隐自恋 恋爱态度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自恋者在生活中主要表现为高度的自我关注和以自己为中心,对待自己的评价大多是极其乐观的,对自身有着独特的优越感,对他人的注意和羡慕有着执着的需求。研究表明,自恋可分为显性自恋和隐性自恋两种形式。显性自恋者倾向于需要别人的注意,可能尽管他们对他人的需求不关注或者不易察觉,但仍有较大的社会魅力,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隐性自恋者则感到自卑,对他人的评价敏感,感到不满足。隐性自恋者这种潜在的自卑使他们感到自己不如别人,因而缺乏信心和主动性,对感情过分敏感,极易产生焦虑情感和不安全感,容易受到生活、感情中创伤事件的伤害。因此,本研究拟对大一新生的隐性自恋与恋爱态度的关系进行研究,从而了解当前大学生隐性自恋程度与恋爱态度状况,为大学生了解自身恋爱现状及维护自身恋爱心理健康,为教育工作者进行有效的恋爱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1.1研究工具

1.1.1自恋人格问卷

自恋人格问卷(CSNPI)是2005年由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郑涌和黄藜共同编制,该问卷有显性自恋和隐性自恋2个分量表。本研究选取隐性自恋分量表作为测量工具,隐性自恋分量表包含易感质、特权质、自我钦羡三个因子,共15个题目,采用5级评定法计分,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采用Likert式5点等级计分,1为完全不符合,5为完全符合。得分越高内隐自恋程度越高。

1.1.2大学生爱情态度量表

爱情态度量表(Love Attitude Scale,LAS)为Hendrick夫妇编制。他们提出爱情可分浪漫爱、游戏爱、同伴爱、现实爱、占有爱和奉献爱6个类型。每个分量表7个项目,共42个项目,后来修订简化成24个项目的简式版本。本研究采用台湾学者吴昭仪等,翻译的42个项目版本,在使用时根据内地语言习惯对个别语汇进行了修改。量表采用Likert式5点等级计分,1为非常不同意,5为非常同意。

1.2施测方法与数据处理

1.2.1施测方法

本调查采用网上问卷的发放形式,施测地点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主试指导下,由任课教师向授课大一学生发放,现场填写。共回收问卷620份。通过对问卷填写时间进行筛查,剔除填写时间少于100秒的问卷(被认为没有认真填写)。共获得有效问卷591份,问卷有效率95.3%。

1.2.2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由spss 18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总体水平

对大一新生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内隐自恋问卷得分区间为15分至75分。本研究中大一学生内隐自恋问卷得分为40.29分,中位数为40。以中位数为分界线,将样本分为高内隐自恋组和低内隐自恋组。

运用SPSS对高内隐自恋和低内隐自恋组的不同爱情类型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两组在浪漫之爱(p=0.015

2.2 性别差异

表2:不同性别和内隐自恋程度的爱情类型得分

男女生在不同爱情类型上的得分存在差异,其中在浪漫之爱(p=0.00

不同内隐自恋程度男生在不同爱情类型上的得分存在差异,从表2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在现实之爱上得分高内隐自恋组比低内隐自恋组得分低外,其余项目得分高内隐自恋组均高于低内隐自恋组。经T检验进一步发现在占有之爱上两者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19

不同内隐自恋程度女生在不同爱情类型上的得分存在差异,在6个爱情类型维度上高内隐自恋组得分均高于低内隐自恋组。在浪漫之爱(p=0.008

进一步分析数据可以发现,性别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对现实之爱得分存在显著预测作用(p=0.01

2.3专业差异

在所调查的样本中,理工科197人,文科394人。其中理工科生内隐自恋问卷得分均值为40.76,文科生为39.37。

表3 不同专业和内隐自恋程度的爱情类型得分

理工科生除了在现实之爱得分上低于文科生外,其余5种类型上的得分都高于文科生。其中在奉献之爱上的得分与文科生存在显著差异(p=0.036

3分析与讨论

3.1 大一新生对爱情类型存在偏好

不论是内隐自恋程度高还是内隐自恋程度低的大一新生,他们最偏好的爱情类型都是同伴之爱,而最不被认可的爱情类型是游戏之爱。同伴之爱是一种缓慢发展的爱情,恋爱关系式从友情中慢慢演变而来。相似性在情侣间极为重要。而游戏之爱之人将爱情视为一场游戏从来不会把爱情当作严肃的事情,视自己为这场爱情游戏的高手。这说明学生在寻找自己另一半时都比较关注另一半与自己的相似性,对于爱情也比较严肃认真,并不把它当成一种游戏。

3.2 不同内隐自恋水平在性别和专业上对爱情类型上的偏好存在差异

首先,从总体上我们发现高内隐自恋者在各个爱情类型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低内隐自恋者,除了同伴之爱和奉献之爱外其它维度的得分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高内隐自恋者拥有比较高的自我评价因而导致他们对自己的恋爱拥有高要求。其次,性别对于学生的爱情类型偏好存在显著影响。男性的浪漫、游戏、同伴、占有和奉献5个爱情类型上得分皆高于女性,这与目前已有的研究结论基本吻合。进化心理学认为男、女在亲密关系或择偶上的差异是由于女性在爱情和婚姻中处于不利的地位,特别是女性需要冒巨大的风险怀孕、生产、哺乳、养育、保护孩子,因此女性必须选择那些拥有大量资源并愿意承担起养育自己后代责任的男性,女性在选择伴侣时考虑较多现实因素。而男性因在经济上具有较多的优势和资源,在上代价更少,故而在感情上游戏爱,浪漫爱成分更多,也更容易因为爱而无法自拔(占有爱)。这表明那些认为自己条件不错的女性更倾向于寻找那些家世、学历、能力、未来成就等都比较好的男性。而那些认为自己条件不错的男性则随着对自己认可度的提高,反而降低了对另一半现实能力上的要求。最后,专业差异对学生的爱情类型偏好存在影响。本研究发现理科生在浪漫之爱、游戏之爱、同伴之爱、占有之爱和奉献之爱上的得分全高于文科生,其中在奉献之爱上得分显著高于文科生。奉献之爱是一种无私、给予的爱情类型。这种恋爱者视付出爱情为理所当然,永远把对方的快乐、幸福放在自己的前面,希望爱人一切都好而不求回报。可能原因是在接受调查的理工科生中拥有恋爱经验的大学生比例更高。有研究指出没有恋爱经验的大学生与有恋爱经验的大学生相比更倾向于现实的爱。而有恋爱经验的大学生更多占有爱和奉献爱。

基金项目:浙江工商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项目编号:xgy15051,项目名称:内隐自恋大学生的恋爱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莉莉,高志华,王海伟,等.大学生完美主义与自恋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6):683-685.

[2] 郑涌,黄藜.显性自恋与隐性自恋:自恋人格的心理学探析[J].心理科学,2006,28(5):1259-1262.

大学生恋爱心理论文篇3

【关键词】 90后; 大学生; 爱情态度

1问题提出

在爱情态度的研究上,鲁宾是最早对其进行测量的心理学家。他认为爱情是一种复杂的态度,这种态度指向特定的人,是最深层次的亲密关系,具有亲近与依靠、帮助欲、排他性与独占性等特点[1]。西班牙学者Yela[2]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爱情四因素模型,认为个体的爱情包含:激情、浪漫激情、亲密和承诺。美国心理学家Hendrick和Hendrick[3]依据李约翰的爱情类型理论编制了爱情态度量表(LAS),提出爱情可以分为6个类型:浪漫型、游戏型、伴侣型、现实型、实用型和奉献型。戴维斯认为友谊之中的喜欢可以分为8个主要成分:欢乐、互助、尊敬、无拘无束、接纳、信任、理解、交心,而爱情除了以上所有成分外,还包括另2个集束:激情与关怀[4]。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爱情两因素理论,该理论认为爱情主要由生理上的唤醒和认知因素所决定。个体通过感觉器官感知特定的情感对象,并由此产生一种自我唤醒[5]。进化心理认为人类早期的性结合其本质就是为了获得繁衍的需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男性和女性需要采用不同的策略来谋求生育的成功,这些策略就构成了男女不同的择偶行为和偏好[6]。Rusbult认为爱情关系中的承诺是根据满意度、替代性及投资量等变量的情况做出的。当个体在一段爱情关系中能够获得较多的满意度,而且投资量较大同时又知觉到较差的替代性品质时就容易做出爱情的承诺[7]。

爱情的核心本质是一种情感现象,它涉及个体认知和行为方面的特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爱情心理特点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大学生心理现状的了解,同时促进国内这方面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大学、西南大学在校90后大学生800人,共回收有效问卷714份。其中大一168人,大二182人,大三154人,大四210人;男生322人,女生392人;文科343人,理工科371人。

2.2研究工具

使用自编的90后大学生爱情态度问卷,问卷包括13个题项,分为恋爱方式、责任心、性态度及浪漫性四个方面,每个问题包含3个选项:不同意、不确定、同意。

3结果分析

3.190后大学生对恋爱方式的态度

恋爱方式是个体选择恋爱对象的方式方法。本研究中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考察:一见钟情,由友谊发展而来,相亲,网恋。从统计结果来看,在对待一见钟情的态度上,52.9%的大学生持否定态度;在认为爱情是由友谊发展而来的这一问题中,66.7%的大学生持肯定态度;在相亲这一问题上90后大学生是比较矛盾且冲突的,43.1%的大学生无法确定自己是否会去相亲;在对待网恋的态度上,大部分90后大学生是谨慎的并不认同这种恋爱方式,有52.9%的大学生持否定态度。见表1。

3.290后大学生责任心的分析

责任心反映的是个体在对待恋爱问题上的成熟及理性程度。本研究从90后大学生的恋爱目的、未来打算、专一性等方面来考察其恋爱中的责任心。从结果来看,64.7%的90后大学生表示在恋爱中会对将来有所打算;在“恋爱应该以结婚为目的”这一问题中,68.6%的大学生持肯定态度;同时87.3%的90后大学生认为“恋爱是终生大事,必须谨慎对待”;而在“恋爱应该真诚专一”这一问题上,88.2%的90后大学生表示肯定。说明90后大学生在对待恋爱的态度上大部分人是谨慎且严肃的,绝大部分90后大学生的恋爱观念比较成熟,对恋爱的目的、将来的打算及专一等问题上基本持有认真且负责的态度。见表2。

4.1性别差异

在恋爱方式上,39.1%的男生不认同一见钟情这种恋爱方式,而64.3%的女生同样持否定态度,差异达到显著水平(Z=-2.210,P

4.2专业差异

在对待处女(男)的问题上,文科与理科专业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28.6%的文科生不在意其男(女)朋友是(女)处(在意的占38.8%,不确定的32.7%);而理科生中的这个比例为46.4%(在意的占26.8%,不确定的占26.8%),差异达到显著水平(Z=-1.993,P

4.3恋爱经历差异

统计结果表明,有过恋爱经历与没有恋爱经历的90后大学生在性态度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在“我认为婚前发生是不对的”这个问题上,33.3%有过恋爱经历的大学生持肯定态度,低于没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55.6%的比例,差异达到显著水平(Z=-2.720,P

5讨论与总结

本研究从90后大学生对恋爱方式的态度、责任心、性态度与浪漫性四个方面来考察其爱情态度的特点与现状。结果表明,90后大学生的恋爱方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对各种恋爱方式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在济南市进行的青年婚恋状况的调查中,在回答“你对网恋持何种态度”时,选择“愿意从网络中走到现实中来”和“愿意在网上尝试但不会走到网下”,即对网恋持赞同态度的占到48.7%[9],说明当代青年在网恋问题上有相当程度的尝试性。而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多数人对网恋仍持有谨慎态度,有52.9%的90后大学生对网恋持否定态度,与之前的研究基本一致[10]。对于“一见钟情”持赞同态度的仅有18.6%,说明大部分90后大学生的恋爱方式是比较传统的,认为两个人需要经过友谊阶段才能发展出爱情。而对于相亲这种恋爱范式大部分90后大学生则表现出矛盾的心理,43.1%的90后大学生并不明确自己将来是否会走向相亲这条道路。这也与当今的社会现状相符,出于现实的考虑,90后大学生意识到大部分人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还是会通过相亲这种方式来选择自己的伴侣,因而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不确定性。

最后,通过研究可以看出,多数90后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激情体验。心理学家认为,浪漫爱情具有爱的唯一性、神秘性、永恒性和充满激情的、完全的投入不顾其他等特征,即浪漫爱情是一种充满激情的非理性感情[13]。这一方面反映了爱情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则表现出90后大学生在爱情中容易过分沉溺在两个人的亲密关系之中而迷失自我。另外,恋爱经历对90后大学生的性态度具有显著的影响,之前的一项研究指出,大学生的性态度与其恋爱关系具有显著的相关[14],本研究则发现,有过恋爱经历的90后大学生在对待婚前以及(女)问题上表现得更加开放,没有恋爱经历的90后大学生在性态度上则相对的传统与保守。研究表明,国内大学生发生婚前的比例逐年增高,且男性在对待性态度上明显比女性要积极。与此相反的是,处女情结依然是许多男性选择结婚对象时考虑的重要因素[15]。因此,指导和帮助90后大学生,在爱情中保持理性与克制,在表达亲密的同时如何合理地保护自己不至于对将来的婚姻产生严重的影响,是今后高校性教育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杨成洲,胡俊,何树燕.浅议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爱情理论.中国性科学,2009,18(4):17-21.

[2]林艳艳,李朝旭.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述要.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1):40-46.

[3]曹慧,史占彪,张建新.爱情观量表在中国学生群体中的修订.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5):459-464.

[4]林艳艳,李朝旭.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述要.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1):40-44.

[5]陈思远,李朝旭.心理学视野中爱情分类研究的回顾与新进展.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30(3):138-141.

[6]唐利平,黄希庭.择偶观的进化论取向述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1(3):43-49.

[7]张宏.从社会学视角看择偶中的“门当户对”.西安社会科学,2010,28(4):30-32.

[8]叶丽红,高亚病,骆啵巍.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调查.青年研究,2000(6):34-40.

[9]曾坚朋.虚拟与现实:“网恋”现象的理论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2(6):28-30.

[10]袁立.当代大学生恋爱态度调查与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223(4):278-291.

[11]郭晋林,冯国强.1000名大学生性观念的调查与分析.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6(6):442-445.

[12]朱小爽,曾祥龙.大学生性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4):535-540.

[13]尹杰,谢静,邹枝玲.恋爱中大学生浪漫程度的性别差异.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111-117.

[14]李彦章,蒋燕,杨晓凤.成都市大学生性态度特点及其与恋爱关系适应的相关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10,31(9):1047-1048.

返回顶部